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帝,这位年轻的统治者成功继承皇位,恰好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可以说,既是时机的来临,也是命运的安排。风云变幻之间,关于皇位的争夺战悄然拉开。
在皇太极去世后,清朝内部因为没有明确的遗诏,导致了皇位继承问题的悬而未决,许多人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特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他的弟弟多尔衮,这两位权势人物更是剑拔弩张,皆有志于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按照血缘优先的顺序,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身为军功卓著的人物,自然成为了最有希望的继承者。实际上,皇太极在去世之前已经指派豪格等人共同理政,因此在皇太极去世后,豪格的继位似乎也显得合情合理。此外,八旗子弟中,有六旗的支持声援豪格,显得他极具优势。
然而,局势并不如看上去那么简单。多尔衮并没有打算支持豪格,反而与他争夺皇位,双方的竞争瞬间升级为一场权力的博弈。多尔衮之所以敢于挑战豪格,不仅因为他的野心,更因为他背后同样拥有丰厚的军功,和那份心狠手辣的手段。在众多八旗子弟中,只有两白旗的支持转向多尔衮,使得他在众多候选者中显得更具分量。
就在豪格和多尔衮的争夺陷入僵持的局面后,两位皇子决定向黄旗的重要大臣索尼求教。索尼分析道:已故的皇帝有子在世,自然需要立其中一位,可以说这是人之常情。此话如醍醐灌顶,让多尔衮意识到所有的大臣心中都有着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的共识,只是最后选择哪一位皇子并不那么重要。这一灵感促使多尔衮想到了一个妙计。
展开全文
于是,福临这个年仅六岁的孩子成了多尔衮权力运筹的关键。在八个儿子中,豪格已经三十五岁,叶布舒十七岁,硕塞十六岁,唯独年幼的福临最具可能性——正是因为年轻的皇子,执权者有了更多掌控的空间。多尔衮经过深思熟虑发现,如果选择与豪格硬碰硬,不仅没有胜算,最终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他意识到选择立下年轻弟弟作为皇太极的继承者,是最佳的选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多尔衮最终决定让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而抱着这样想法的他也明白,若是选择让年长的兄弟们接掌皇位,自己不仅无法充当辅政王,还会被这些成熟的皇子所制衡。虽然多尔衮深知,立一个只有两岁的幼子继位将难以得到众臣的认同,但他转念一想,六岁的福临或许是一个较为妥当的选择。
最初,豪格对于多尔衮的提议并不情愿,可随着琐碎斗争的持续,他意识到与其强争硬拼,不如让自己的弟弟接过皇位。他最终选择了让步,因为至少这样能够避免让多尔衮钻了空子。因此,福临在一段权力斗争的复杂博弈中,意外地“捡”到了这个属于皇位的机会,成为了顺治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