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精炼法制造的钚环
而钚-239的另一个特性是其半衰期长达24100年,以人类拥有核弹至今的历史来计算,哪怕是第一枚钚弹,现在因为半衰期问题导致的钚减少也是不足为惧的,毕竟77年的时间内钚核心的有效成分还会剩下99.779%,有效成分减少了不足0.3%对于本身就有设计冗余的核弹来说,减少的0.3%甚至抵不过工艺误差的损失。
至于“氘”,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半衰期的稳定氢同位素,之前的湿式氢弹的确会有氘和氚减少的现象。
不过,这些减少的氘和氚是因为湿式核弹本身就是一种实验装置,其中超小分子的氘和氚会穿过部件的结构缝隙泄露掉。毕竟这些东西的大小仅仅是在1-2个原子的大小,没有什么人造材料可以保持气态或者液态的氘和氚的流失。
这也是湿式氢弹没有办法进入实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了,这件事也就成了氢弹不好保存的说法,最终慢慢演变成“只有我们有30颗氢弹”的谣言。
现代氢弹主要使用氘化锂作为聚变燃料,氘化锂是一种固体,也就没有透过结构缝隙泄露的问题了。
氘化锂粉末
由于采用固态粉末作为聚变材料,这种设计的氢弹也叫做“干式氢弹”,其中的“干”对应与使用液态氘氚的湿式氢弹的“湿”。
氘化锂相当容易制备和保存,通常对氘化锂的保存只需要注意防潮就可以了,这种晶体在遇到水以后会生成氢氧化锂和氘气。这就回到了氘流失的问题上了。通常核弹的结构中会有氯化钴所制作的吸湿显色装置。
其中用到的氯化钴在未吸收水汽的时候是钴蓝色,吸收了一定水汽之后就会转化为六水合氯化钴,呈现出红色(粉红色)。
在核专业术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失蓝”(Loss Blue),就是指的氯化钴吸收剂吸收了大量水汽后呈现粉色状态。这时候,如果是核弹头的巨变材料“失蓝”就需要对整个核弹头替换氘化锂材料。
B28氢弹 失蓝 观测窗
在很多的氢弹弹头上是有这么一个蓝色的窗口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可以直观地从氢弹外部观察到氢弹的可用性。以避免投掷出一枚哑弹。
检测窗口的设计其实也是为了核弹在运输的时候受到任何非常规或非预计的影响而做的一个便捷的检测手段,毕竟,核弹从核武器库的可控环境运输到前线会有太多变数。
至于真正存储核弹的核武器库内则是尽量地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只不过即便是核武器库,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大上。
仅仅是采取了一些适应措施而已。
这些仓库基本上都可以保持核弹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库存有效”。但他们的控温控湿手段其实和法国的酒窖没有太大的不同。
但是这些依旧只是一个理论控制,核弹的有效性在于抽检。每年都会有一些库存的核弹被送上分析仪。
例如NNSA(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每年会将核弹送到质子透射仪中进行参数测定,测算某一批次的核弹保存效果,并重新评估这批核弹的反应当量。
所以说基本上钚和氘为材料的核弹头“保鲜期”真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短。
在核武器结构中,中子源确实是一个需要不停替换的元件。
早期的核弹设计中,中子源的确是在核弹的核心中心部位。这个设计就让核弹有寿命限制了,毕竟我们不能像剥洋葱一样,拨开层层的炸药再剥开核心来替换中子源。但是这种设计是老设计。
新的设计中,中子源是放射性气体,可以通过管道在起爆前吹入核弹的核心。因此替换中子源(核雷管)也可以方便地在核弹外部进行。就是在核弹发射前拧上一个小罐子。
现代核弹的外部其实是有这个小接口的,在发射前或者部署前将中子源拧进去就可以了。为啥说中子源是“核雷管”呢?
咱们在开炮之前其实也在做形同的事情:
装引信是一个相当常规的操作。炮弹这样做,核弹其实也是这样做的。
至于中子源的寿命一般是2-3年。一般为了核弹的顺利起爆,会使用锎系的中子源。
利用高压的氚气将锎粉末吹入核弹的核心。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巨量的中子。
只不过锎和氚半衰期都比较短。因此这个部件的有效期会相对较短。好在只是在临近发射核弹的时候装入。所以它们倒是不会影响核弹的整体寿命。
#头条创作挑战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